詮釋現象心理學與用戶研究

  這幾年以來,除了跟著社群裡的大家不斷地高呼強調「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我自己也一直在另一個深幽谷底思索著:以傳統使用者經驗研究方法所探求的「使用者需求」,究竟該如何避免流於花俏的外在形式、或由開發團隊一廂情願橫柴入灶地硬把想像的情境需求塞進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中?

  兩年前余德慧老師過世,愧對師恩的我在心中暗起了一個願:是不是能夠重新思索老師曾為我打開的一扇窗,試著用詮釋現象心理學的框架與方法,來為使用者需求打造更深刻的研究層次與視野?

  一晃神兩年過去了。在詮釋現象心理學的道路上我沒有絲毫長進,依舊是「早把二十幾年前的教誨忘光光的不肖弟子」。在使用者需求的探索上,則多了一兩張自以為是的投影片、三兩個粗劣失真的比喻範例。

  然而最近卻頻繁地感受到:真的需要繼續走下去呀!不是為了紀念恩師(我憑什麼)、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博取虛名,而是我越來越相信「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層次與架構,非得用一套能自覺且靈活地穿越在不同視角框架中的研究方法,才能更深刻掌握到使用者與開發者在產品與市場領域中的交互啟發與機會。

  還沒完全想清楚該怎麼走,但是在這裡先列出幾個出發點。接下來該去找幾位老師和朋友,懇請開釋囉!

1. 詮釋現象心理學的方法工具:

  –文本分析

  –脈絡分析

  –主題:

    ==正反主題:使用者的敘說、與其對立面

    ==明暗主題:被說出口的、以及說不出口的

    ==主題的辯證

  –詮釋循環

  –理解框架

2. 使用者需求的層次:

  –方法、工具、功能

  –目的、目標

  –心理動機

3. 工作坊的形式:

  –產品團隊成員

  –使用者

  –主持人

  –先前訪談的逐字稿、實體與數位資料

分類: 未分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